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涉企资讯 > 区县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详情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时间:2024-09-20  来源:海淀区   点击率:232次
分享到:

各相关单位:

现将《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6月18日

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抢抓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扣具身智能自感知、自决策、自规划、自执行发展要求,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部署实施六大行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高地,有力支撑首都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前瞻布局。面向未来,超前谋划,主动布局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具身智能产业,加强前瞻性、探索性的技术研究,抢占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先机。

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具身大模型、运动控制和机器人整机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推进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

坚持应用牵引。遵循市场规律,以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加强跨领域、跨层级统筹协调,加大场景开放力度,持续推动具身智能产品在应用中迭代升级,不断提升应用深度和广度。

坚持生态构建。积极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构建开放共享的具身智能资源平台服务体系,分级分类培育优质企业,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主要目标

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成为国内参与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核心力量。突破一批具身智能前沿核心技术,率先研制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多模态具身大模型和多形态机器人。打造一批具身智能标杆应用示范,率先实现具身大模型在万台机器人上的融合应用。集聚一批具身智能创新创业团队,率先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二、重点任务

(一)源头创新突破行动

1.加快“大脑”技术创新。推动多模态具身大模型基座开发,面向多具身任务、多应用场景、多智能体类型,支持多路线并行,构建用于通用环境感知和指令分解的基础模型。针对垂直应用领域,促进基于大模型基座、适配和调度“小脑”物理交互能力的专用大模型系统研发,进一步优化提升具身“大脑”在特定落地场景中的性能、速度和稳定性。

2.推动“小脑”能力突破。面向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手部灵巧操作等任务需求,在硬件样机平台上加强“大小脑”共融交互,实现非结构化环境下的高实时性全身协调鲁棒移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面向不同的任务场景和用户需求,探索“小脑”与“大脑”的协同机制,设计自适应、可扩展、可解释的人机协同交互框架,提升人机协同效率。

3.促进“脑-身”系统协同。提升数字世界“脑-身”协同模拟能力,研发自主可控的三维实时渲染引擎、高精度物理仿真引擎、“脑-身”协同交互框架等,验证“脑-身”软硬协同系统的可行性。研发从数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迁移和应用技术,基于少量示教数据实现快速学习和适应性提升,提高从仿真到现实的泛化迁移能力。优化物理世界“脑-身”系统协同应用,面向多元场景应用需求,构建实测环境,加强系统优化,提升脑身协同程度。

(二)本体产品领跑行动

4.打造标志性重点产品。面向智能制造、特种作业、医疗康养、商业家庭等多元场景,提升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和组装能力,强化多模态具身大模型赋能,研发多形态、多类型机器人。优先支持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研制与落地应用,力争打造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矩阵。

5.提升机器人整机性能。突破机器人整机系统设计、模块化与重构、轻量化构型等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机器人“本体”性能。开展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系统、机器视觉、控制系统、执行器、关节等关键部组件攻关,持续研发触觉感知灵巧手、力觉感知灵巧手、双足式下肢,提升对机器人整机的关键支撑能力。加强高性能AI芯片研发,攻关机器人操作系统、离线编程仿真软件等基础支撑技术短板,夯实机器人整机研发生态。

(三)创新平台赋能行动

6.搭建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紧扣产业链需求,打造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多模态具身智能训练数据库,搭建具身智能端到端仿真开发平台,开展场景实测验证。推动机器人概念验证与中试测试平台建设,集样机研发、检验测试、中试服务、生产制造于一体,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依托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为具身智能研发创新提供算力支撑。

7.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平台。发挥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关村智友研究院、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培育具身智能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平台落地。鼓励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具身智能孵化器、加速器,促进具身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快研发、快迭代。

(四)应用场景示范行动

8.拓展具身智能标杆应用场景。依托优势场景资源,加强科研、工业、医疗、消费等领域需求对接,组织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身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推动教育科研场景开放,促进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验证迭代。聚焦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特种作业等特定行业场景需求,提升具身智能体的装配、转运、安防、巡检等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面向医疗康养、家庭消费等领域,加快具身智能体在诊疗康复、陪伴护理、家庭服务等重点场景落地应用,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

(五)产业集群建设行动

9.梯次培育企业“雁阵”。鼓励知名科学家领衔创办企业,配置一批高端复合型“创业合伙人”,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支持企业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引育一批具身智能“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具身智能领航企业。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生态优势,拓展具身智能方向。

10.打造具身智能特色园区。鼓励通过新建、综合提升等方式,建设一批具身智能特色园区,完善园区产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吸引高水平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落地,加速培育产业集群。引导各特色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布局,分区域打造若干标志性具身智能新地标,共筑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发展新空间、新生态。

(六)生态雨林打造行动

11.培育具身智能人才队伍。在全球范围挖掘具身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育一批顶尖人才,打造国家级具身智能创新力量。加强产教融合,培养具备广阔视野、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打造具身智能人才社区,开展具身智能人才遴选与资助。持续实施“海英计划”等人才计划,对具身智能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在人才引进、工作居住证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

12.强化金融赋能效应。加大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等市区基金对具身智能的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加大对具身智能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资力度,支持早期项目和重大项目培育。鼓励具身智能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加强上市指导和服务。

13.探索标准规范制定。引导企业开展具身智能标准化研究,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各方持续构建完善具身智能技术标准和产品规范体系,为具身智能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明确指导和标准依据,对具身智能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升具身智能科技伦理治理能力,推动各责任主体遵守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规范。

14.加强开放合作交流。支持建设具身智能开源社区,营造国产操作系统、仿真平台、数据集等开放发展生态。积极引进海外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出海”,促进原创技术和产品推广。支持组建机器人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具身智能产业联盟作用。举办具身智能论坛、峰会、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加强区域联动,提升本市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能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统筹资源,系统推进具身智能技术攻关与验证、产业发展、场景建设、生态构建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落地。

(二)创新组织机制。通过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支持多元主体围绕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及产业应用开展协同创新。

(三)开展宣传推介。依托中央、市属、区属重点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及行业交流平台,围绕具身智能产业体系、创新生态、重点项目等进行宣传推广。

附1.关于对《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问答解读.doc

附2.图解《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