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涉企资讯 > 北京市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征集2025年“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创新发展”储备课题的通知 详情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征集2025年“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创新发展”储备课题的通知

时间:2025-07-24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点击率:59次
分享到:

为落实《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围绕商业航天相关典型应用场景公开征集“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创新发展”相关储备课题,聚焦卫星数据处理、智能识别等技术,推动商业航天卫星数据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闭环发展,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一、场景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征集

1.场景名称:基于卫星通导遥技术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

场景介绍:服务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基础建设要求,面向智能网联驾驶、无人驾驶、网约车、环卫车、无人配送车等多种交通运输工具低成本、精准化作业需求,促进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落地,为自动驾驶车辆“走出”示范区实现全域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要求:综合利用高低轨卫星通信、低轨卫星导航增强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技术,提供低时延卫星通信服务、高精度导航增强服务或高精准导航地图服务。突出商业航天卫星数据赋能自动驾驶的作用,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性,满足场景数据精度、更新周期及使用成本等应用端要求,并进行场景应用验证,具备一定的商业化推广条件。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自动驾驶、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产学研用单位联合申报。

2.场景名称:基于卫星互联网的低空运管控制

场景介绍:满足低空技术快速发展对低空飞行器监管服务的迫切需求,解决低空超视距通信、复杂环境高精度高可信定位等问题,支撑构建融合无人飞行器身份识别、智能任务调度、低空航路规划、空中避障预警等功能的“天-空-地”立体化低空飞行器监管系统,形成覆盖全域的低空飞行器管制能力,保障低空技术安全有序发展。

研究要求:基于低轨互联网卫星通信、低轨导航增强等技术,研制低轨卫星载荷与机载应用终端,开发低空通信导航管控系统。需突出商业航天卫星数据对低空飞行器运管控制的赋能作用,推动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并通过典型场景应用示范验证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低空运管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3.场景名称: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电力设施安全巡检示范应用

场景介绍:满足电网设施的广域安全巡检、高精度监测预警及评估需求,及时掌握广域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安全状态,建立空天地一体的大范围、多频次电网结构健康诊断预警技术,发展电力设施安全巡检技术,助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研究要求:基于高低轨通信卫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技术,聚焦电网外破风险识别、洪涝风险评估、地质灾害与杆塔倾斜沉降隐患排查、覆冰监测预警等场景,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提升电网运检质效。需突出商业航天卫星数据赋能电力安全的作用,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性,推动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并进行场景应用示范,具备一定的商业化推广条件。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电网运检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4.场景名称:基于卫星通信与遥感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

场景介绍: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数据孤岛、生态系统不完善、难以反映城市系统全貌和真实状态等问题,依托空天地一体化数据,支撑构建融合商业航天与数字智慧城市的时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研究要求:整合卫星通导遥、无人机及地面感知等数据,开展实景三维建模技术、时空地理信息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等研究,推动实现城市各信息要素的数字化、实时化和可视化。需突出商业航天卫星数据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性,推动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并进行场景应用示范,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智慧城市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5.场景名称:面向消费级应用的手机直连卫星技术验证

场景介绍:针对偏远地区、通信盲区覆盖不足及应急场景通信等需求,以消费级业务场景化落地为目标发展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扩大卫星通信覆盖范围,拓展低轨卫星互联网应用,促进实现商业闭环,为大规模星座部署和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研究要求:依托卫星平台、星载基站、星载核心网、星间星地传输、星上计算等技术,协同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终端等产业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端到端全流程贯通。通过小型低轨卫星互联网试验星座开展手机直连卫星通信试验,解决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难点,探索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并进行场景应用验证。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6.场景名称:空间环境生物医药研究与应用

场景介绍:为推动航天科技与现代生物及医药技术融合,探索空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以医、药、工、农等应用相关微生物为对象,研究其在空间特殊环境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遗传变异,为新菌株品质提升探索新改造方法,培育新种质资源,发现新代谢产物,助力解决重大医学难题。

研究要求:利用空间微重力、辐射等特殊环境,开展空间药物蛋白质结晶分析、生物纳米材料制备、空间辐射诱变育种或辐射诱导新菌株培育等技术研究。实验舱和实验仪器需同时考虑太空环境的影响和生物制药的要求,形成技术成果。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生物制药、太空实验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7.场景名称:基于北斗技术的高精度建筑变形监测应用

场景介绍:面向楼宇、桥梁、水利大坝、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建筑变形安全监测需求,研发实时有效的城市建筑安全信息监测技术,为重大工程、城市更新等建筑安全监测提供支撑。

研究要求:开发高精度北斗/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差分定位专用算法,搭建融合建筑力学计算模块与GNSS定位解算模块的变形安全监测智能预警系统,实现亚毫米级工程高精度变形监测。需突出商业航天卫星数据的赋能作用,满足数据精度、更新周期及使用成本等应用要求,推动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并进行场景应用示范,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建筑力学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8.场景名称:基于多模遥感卫星数据的森林防火预警应用

场景介绍:针对森林火险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不足,以及瞭望塔和传感器等地面监测手段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监测范围小等问题,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森林火点广域监测研究,实现灾前风险的及时感知与动态追踪,保障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研究要求:综合利用高分、风云系列卫星和低轨商业遥感卫星,融合可见光、红外、SAR等多模遥感数据,借助AI大模型等信息技术,对森林烟火、火点等进行精准识别与快速提取,能够获取火险因子及可燃物等信息,实现灾前火险预报预警。需突出商业航天卫星数据对森林防火的赋能作用,满足数据精度、更新周期及使用成本等应用要求,推动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并进行场景应用示范,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

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主体:应具有卫星遥感、森林防火等方面技术基础,有明确的用户单位,鼓励多专业技术领域单位联合申报。

二、申报主体

(一)申报单位

1.申报主体应为在北京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高校院所,拟来京发展的京外主体需在立项支持前完成在北京市注册。鼓励商业航天、人工智能及相关应用行业等创新主体跨领域、产学研用联合申报。申报单位须具备完善的财务、档案和保密管理制度。

2.申报单位应具备“商业航天卫星应用”相关技术的研发实力及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团队;课题研究应优先使用国产卫星数据与服务;申报企业需具有相应的资金配套能力等;鼓励与用户主体联合申报。牵头申报主体为企业的,限申请1项课题;牵头申报主体为高校院所的,每个牵头团队限申请1项课题。

3.申报单位需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要求;近3年内在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中无不良信用记录。

(二)申报负责人

1.申报负责人应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不良信用记录。

2.申报负责人需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要求。

三、申报材料及申报方式

请将《2025年“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创新发展”储备课题申报书》Word版和加盖公章后的扫描电子版,以及申报课题所需的其他证明材料,于2025年8月7日(星期四)中午12:00前,发送至邮箱yangrx@kw.beijing.gov.cn(邮件主题及附件名称格式:场景序号+课题名称+申报单位)。或登录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策兑现’栏目(https://zhengce.beijing.gov.cn)选择相对应的项目进行申报。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杨老师,010-62341509-6076

附.2025年“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创新发展”储备课题申报书.doc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25年7月23日